当前位置:首页 > 柯维洞见 > 柯维思想体系漫谈|“范式”的前世与今生
柯维思想体系漫谈|“范式”的前世与今生
参加过富兰克林柯维公司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的朋友们,应该对课程中频繁出现的“思维”这个词留有印象,比如——“思维”的转变,惯常“思维”,高效能“思维”等等。“思维”在中文中是个常用词,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它的英文原文——Paradigm,却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传奇故事的单词。实际上,Paradigm这个词有一个更流行的翻译版本叫做“范式”。在这篇文章中,我给大家介绍这个词语的历史背景和内涵,以及在七个习惯和当代社会的外延。

参加过富兰克林柯维公司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培训的朋友们,应该对课程中频繁出现的“思维”这个词留有印象,比如——“思维”的转变,惯常“思维”,高效能“思维”等等。“思维”在中文中是个常用词,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它的英文原文——Paradigm,却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传奇故事的单词。实际上,Paradigm这个词有一个更流行的翻译版本叫做“范式”。在这篇文章中,我给大家介绍这个词语的历史背景和内涵,以及在七个习惯和当代社会的外延。


图片


Paradigm这个英文词原本来自希腊语Paradeigma,意思是看待现实世界的模式。它的一个近义词是Worldview世界观——看待世界的观念。“范式”的翻译就取其“描述世界的一种范本”之意。


这个词的前世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有一部代表作《对话录》,大概写于公元前360年,以一些哲学家之间对话的形式,阐明宇宙万物的真理。Paradeigma这个词就出现在这本书中,在那里的意思是造物之神用来创造世界的范本和模型。


顺便提一句,你可能知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幅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著名壁画叫《雅典学院》,以柏拉图举办的自由开放的雅典学院为历史背景。画中央身穿红袍的长须老人是柏拉图,他左手拿的书就是这本《对话录》。


图片

图:身穿红袍的柏拉图手里拿着《对话录》


Paradeigma这个散发着远古气息的词语,重新进入现代人的视野时,就已经是60年前了。这跟柯维先生在《七个习惯》书中提到的、在近代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有关,那就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图片


在这本划时代的作品中,库恩重新提出了“范式”Paradigm,以及“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概念,用以描述人类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下面我们快速了解他的思想。


库恩通过观察上千年来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过程,发现存在这样的阶段规律:


1. 常态科学

这个阶段的人们对现实世界有一种普遍的、主导性的看法,也就是“范式”。在这种范式的指导下,科学家们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一切都显得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这种状态库恩称之为“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


2. 异常研究

在常态科学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会遇到一些“反常现象”(anomaly),无法用当时主导性的范式进行解释。开始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者打上各种蹩脚的“补丁”,以维持原有理论的“正统性”。直到发展到某一阶段,反常现象严重到再也无法让人们视而不见,这时就爆发了一场针对原有范式的危机。崭露头角的新锐科学家们会打破常态科学的边界,试着提出各种新的理论(有时是互相冲突的),来解释种种反常现象。他们勇于打破曾经“不可挑战”的陈规,就像是一群“科学暴民”揭竿而起,发动了一场“科学革命”


3. 范式转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和争论,慢慢地一种新的范式形成了,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粉丝,这就是范式的转换。这种转换往往是对原有的、“正统的”、可能流传成百上千年的观念的彻底颠覆,所以这个过程绝不容易,也许要花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但是,只要新范式能比旧范式更好地解释“反常现象”,特别是,如果能更准确地预测和解决未来出现的问题,那么,新范式最终会被主流社会接纳,从一开始的“旁门左道”跻身为“正统理论”。


4. 恢复重建

新的范式确立地位后,教科书会被重写,科学研究又逐步进入了“新常态”。后代的人们会把新范式当成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而不会知道当年在科学革命过程中爆发的激烈冲突和争议。


以上就是库恩所总结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做更具体的解释。


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


对照一下七个习惯:柯维先生对范式的一种比喻是“地图”,地图并不是地域本身,只是对地域的一种描绘。同一片地域可能有很多幅地图,有的精准,有的粗糙。但是,地图准不准完全不会影响到真实的地域。所以,柯维先生引用了波兰裔美国哲学家科日布斯基的名言:地图不是地域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来说明任何一个范式都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现实的一种代表


托马斯.库恩则用如下的这张图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图片

图:鸭子还是兔子?


这张图既可以看成是鸭子,也可以看成是兔子。这个例子中的“现实”是黑白线条图,而“鸭子”和“兔子”都是一种“范式”,也就是对黑白线条图的一种解释


借助这张图还可以理解一个有关范式的有趣结论:你很可能既能看到鸭子也能看到兔子,但在同一时间,要么看到鸭子,要么看到兔子,不太可能“同时”看到鸭子和兔子。库恩借这个现象来说明:不同的范式采用截然不同的语言和理论,相互之间无法翻译。所以不同范式的追随者之间就好比鸡同鸭讲(这个例子中说成“兔同鸭讲”更直观),很难相互沟通。


打个比方,中医和西医的理论都是描述健康和疾病的“范式”。但是,它们各自的语言体系和规范截然不同。西医中没有“滋阴壮阳”,中医也没有“冠状病毒”。虽然它们都能描述和解决问题,但彼此之间无法沟通。


这种现象,库恩称之为“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简单讲就是不同范式的底层理论和表述语言完全不一样,正因为如此,范式的转换经常是颠覆性的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新范式总是比旧范式能更精准地描述现实和解决问题,这正是科学革命所带来的巨大进步。如果要举例子,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地心说和日心说。柯维先生在七个习惯中也提到了这段历史。


今天连3岁的幼儿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人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这其实只是最近500年来人类的范式。在之前漫长的1500年里,人们的思想都被古埃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y,约90年-168年)提出的范式——“地心说”所统治。上千年来以来,地心说是一种最“正统”的、无可挑战的范式,人们在这种范式的指导下进行天文观测和预报,这也就是库恩所说的“常态科学”的阶段。


图片

图:地心说范式下的星图:地球位于中心


但是,随着天文观测数据的积累,地心说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越来越多。那时的人们为了能自圆其说,保住地心说的正统性和权威性,不得不发明了很多蹩脚的“补丁”来hold住这些反常现象。比如下图是人们为了能让地心说讲得通而编出来的所谓“本轮”模型,你看它有多么的复杂难懂!


图片

图:为解释反常现象而刻意编出来的“本轮模型”

(地球依然位于中心)


历史推进到了16世纪,多年以来的“反常现象”像一团团铅色的乌云重重叠叠堆积在一起,压抑的空气中隐隐渗透出一场狂风暴雨的气息。


1513年,风暴终于降临了:40岁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提出了划时代的“日心说”。在这个“离经叛道”的新范式下,太阳取代了地球成为了中心。带来的好处是:一切之前的“反常现象”现在都有了顺理成章的解释,而且这个简单的新模型可以更好的预测未来发生的天文现象。


刚才说过,科学范式的转换绝非一蹴而就,经常要经过漫长的历程,甚至会让先驱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如,因为日心说与当时罗马教廷对世界的解释(范式)相抵触,哥白尼本人直到70岁才敢把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出版,在他去世的当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书。


日心说后来的追随者也被教廷判为信仰“异端邪说”的异教徒,著名的例子有意大利自然科学家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被软禁在家乡比萨的小屋中度过了余生。


可见,自然科学范式的转换常常会遭遇传统社会观念的巨大阻力。但是,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任何力量最终都无法阻挡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个过程就是柯维先生在七个习惯中所说的:“我们不是无所不知的,我们对正确原则的理解受到自身能力和历史阶段的局限。但是,我们永远可以把这种局限的边界推得更远”。如果还用地图的比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看清完整真实的地域,但是,通过范式的升级,人类永远可以找到更精准的地图,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认知和更大的行动自由。


以上就是对Paradigm的“前世”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范式的“今生”,也就是在柯维思想体系中的含义


图片


我们已经看到,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是应用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因为这本书的巨大影响力,这个概念也迅速传播到了社会科学的领域中。比如柯维先生就用了“社会范式”(Social paradigm)这样的概念。意思就是看待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观念,或者叫“思维模式”(下文中的思维/范式是同义)。


柯维先生的主张是:在谈到个人成长时,人们通常都会强调“改变态度”、“改变行为”。但是,无论是“态度”还是“行为”,都受到一个人脑海深处的范式的影响。一个人怎样看待事物,自然就会影响他的态度、感受、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结果。


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小的、临时性的改变,直接改变特定行为就好。但是,如果想要一个人“脱胎换骨”、“改头换面”般的改变,只改变特定行为就不够了。更有效的方法是反思自己的思维,并且转换成更为高效的范式。新的范式就好像一台崭新的发动机,输出的功率会绵绵不绝地改变一个人的既有的行为习惯,从而推动实现更好的结果。


在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课件中,有一个模型叫“观-为-得”,说的就是思维改变 - 行为改变 - 结果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


图片
图:See-Do-Get 观-为-得模型


柯维先生在书中讲了一个他本人生活中“思维转变”的小例子,发生在纽约地铁的车厢中。柯维公司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视频为学员演绎这个小故事。


在这个小故事中,促使柯维先生思维转变的是他得知了真相,消除了之前的误判。除了这种情况以外,他还谈到了其他几种经常能激发人改变思维范式的条件,比如:突发的重大变故,像亲人突然离去或者自己不得不面对死亡。还有生活角色的转换,比如成为了父亲或者母亲。


上面这些变化都能引发思维的深刻转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依赖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柯维先生的主张是:一个成熟度高的人,不应该坐等发生这些变化才被动地去转换思维,而是应该主动采取行动,敏锐地观察和感知现实世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内省。这样,就能够自主地推动思维的不断升级。


借用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描述,我们也可以尝试对“思维革命的结构”做一个归纳:


❶ 很多情况下,你现有的思维方式很可能是有效的,这是你之前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它能够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这种状态,相当于是“常态科学”的阶段。


❷ 但是在某些情况、某个阶段时,你会发现按照既有的思维方式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这是一个“反常现象”。当然,孤立的反常事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如果这种“反常”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种危机。这种不断出现的危机值得反思自己的思维范式,打破陈规,勇敢地换一张“新地图”,并且观察和判断新地图是否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❸ 如果新地图能够解决现存的问题,甚至预测未来的结果,那么就是一种更好的范式。不论以前的范式曾经多么“经典”、已经用了多久,你都应该勇于弃旧迎新,因为新范式能带来更大的自由和更好的结果。

上面的这段理论描述比较抽象,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来分享一个柯维先生和夫人的育儿故事,来说明柯维夫妇“思维革命”的过程。


图片


这个故事来自《七个习惯》原书第一章——由内而外的转变(Inside-Out)。


跟所有人一样,柯维夫妇在生活中也有他们的难题和烦恼。他们的一个儿子曾经在学校非常吃力,甚至连有关考试的说明都听不太懂,更不要提好成绩了。在社交方面也显得很笨拙,经常让他身边的人感到尴尬。这个孩子身材矮小瘦弱,动作也不协调。在棒球训练时经常打不中球,引来其他人的嘲笑。


柯维先生和夫人桑德拉一贯都认为为人父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非常急切地想要帮助这个孩子。最初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上,希望能借此改变孩子的表现。比如他们努力表现出振奋激昂的态度:“儿子,你一定能行!球棒再举高一些,眼睛盯着球,等到球飞近了再挥棒!……”当别的孩子嘲笑他时,他们也会冲过去解围:“孩子们不要笑话他!他还在学习的过程中……”。


但是,这样尝试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带来实质的帮助。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这个孩子放声大哭,他说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而且一点儿也不喜欢棒球。显然,反复的失败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柯维夫妇按照自认为正确的方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这种预期之外的“反常现象”,促使他们从焦虑不安的状态中暂停下来,转而从另外一个层次重新审视眼前的困境。


正是在这段时期,柯维先生为很多企业客户提供了领导力发展方面的咨询服务。为此他深入研究了心理学中对于认知和思维形成的理论,也广泛阅读了美国自建国以来200多年的相关文献。这段经历,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和夫人的思维范式。


他在和夫人的沟通中,痛苦地意识到,他们之前的行为表现跟他们心底的真实想法其实并不一致,虽然语言上说孩子行,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确实认为这个孩子“不太行”。而且,从动机上讲,他们之前更加关注的是维系自己 “关心孩子”的好家长形象,甚至超过了对孩子真正成长的关注。


通过这种深刻的自我剖析,柯维先生和夫人慢慢觉察到,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他们的底层价值观并不相符。把孩子与外在的标准进行比较,只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要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自我的价值感就会降低——这与他们育儿的价值观是相悖的。


在经过深入的交流和思考后,柯维夫妇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革命性的决定:他们决定不再把重点放在外在的激励技巧上,而是改变自己在内心深处对这个孩子的看法。他们愿意选择一种新的范式:这个孩子与众不同,有他自己的人格和独立性,并不需要让他蜷缩着钻进标准的“社会模具”中,展现与其他人一样的行为。同时,柯维先生和夫人重新校准了自我角色认知,不把再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感和安全感构建在孩子表现出“可接受”的行为上


上面这个过程就是柯维夫妇通过反思和内省,主动完成范式转变的经历。转变后,感受自然会改变。当孩子的表现还是达不到要求时,他们的内心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恐慌、尴尬和焦虑。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为的改变。他们不再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引导孩子展现一种刻意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孩子是本自具足的,有能力自主地应对生活的挑战。甚至,当孩子遭到别人的嘲笑时,他们也停止了家长“护犊”式的保护。


失去了这层保护伞,一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不知所措,经历了“裸露在外”所带来的刺痛。柯维夫妇接纳了这个过程,并没有进行干预。他们希望传递的信息是:“孩子,你自己有能力应对,并不需要我们保护你”。


在这种变化之下,慢慢地,这个孩子的潜力得以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和速度、像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柯维夫妇坚持做一个“专注的旁观者”,让这个孩子独立的个性充分表现和成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孩子的内心渐渐拥有了一种平和、笃定的自信,他以自己的进度开花、结果,展露锋芒。在后来的某一个阶段,他以远远超过平均值的速度,在学业、社交和体育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最终的表现远远超过了通常的社会标准。比如:拿回了全A的成绩,成为几个学生团体的领导者,并且是州一级的运动员。


最重要的是,柯维夫妇都认为这个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动机并非源自外界赏罚的刺激,而是来自他内在人格的自然流露,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个人成长经历。


这个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让柯维先生和夫人本人都颇感吃惊,并且感觉自己作为父母也有很大成长。他们把这些体悟也带到了对其他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这就是柯维夫妇在育儿中所经历的“思维革命”的故事。虽然这是生活中的例子,但是我们从中也能看出:无论是“社会范式”的转变,还是“科学范式”的转变,都遵循着类似的结构:


常态(旧范式)-反常现象-革命(新范式)-更好的结果。


好了,总结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介绍了范式概念的“前世”:古代希腊哲学家们远在2000多年前已经在运用,近代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使得这个词重新兴起。然后介绍了范式的“今生”:在七个习惯的视角下,范式以及范式转变的含义。最后讲了一个柯维夫妇育儿的真实故事,说明范式转变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中有着类似的结构。


实际上,不只是七个习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所开发的所有解决方案,都非常重视个人思维改变、范式升级的巨大作用。希望你能有机会坐在课堂中,亲自领略柯维思想的魅力,说不定,也能促成你自己思维的“革命风暴”呢!

了解更多
产品介绍
经典案例
应用工具
理论基础
公开课
研讨会
柯维洞见
版权声明 © 2016 Franklin Covey Co.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16035145号-1